6月底,今年广州首例登革热本地病例在越秀区出现。省市疾控专家呼吁市民,家庭内部环境是目前其中一个防控重点,盆盆罐罐里的大小积水,应该定时、及时地清理。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该及时就医,确诊后要做好居家隔离。
发病特征:突发高烧+“三痛”“三红”
突发高热:即迅速发热伴畏寒现象,这一过程可在24~36小时内达39℃~40℃。
“三红征”:即面、颈、胸部潮红,甚至出现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牙龈等无端出血等。
“三痛”:即患者伴随较强烈的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因此整个人觉得疲乏、甚至有恶心呕吐。
如错当登革热是感冒,当病程进入第5~7日,患者还会出现多样性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
近期,本报不断接到市民群众咨询,称登革热也头痛、发烧,与感冒很像,甚至就医初期也没诊断出来,到底如何初步判断自己得了登革热?就此,疾控专家表示,首先,伊蚊叮人特别疼,人体被携带登革热病毒的伊蚊叮咬后,平均有5~6天潜伏期,甚至有15天后才发病的;加上登革热急性起病,确实部分症状如头痛、发热等,与感冒类似,确实容易被忽视。
警告1:可疑发热 别用阿司匹林退热
省疾控首席专家、传染病防控所所长何剑峰说,由于很多市民群众平素有自行用药的习惯,当发烧时,以为自己是感冒,熬了几天不去看医生,并且自行用药“尤其是退烧药,千万别乱用,如含乙酰水杨酸的阿司匹林,与登革热病毒一碰上,会作用人体凝血机制,降低血小板,加重出血症状。”就医前最好采用物理降温的方式。如发烧,伴骨头疼痛,或出现像酒后“红脸”一般的皮疹表现,务必尽早就医。
警告2:居家隔离 勿带病上班或返校
何剑峰指出,登革热是乙类传染病,有发热等症状的患者,本身就是传染源,因此奉劝患者要休息,切不可带病上班、返校,而是要在家隔离,并且做好家居防蚊、灭蚊工作。因为登革热多靠白纹伊蚊叮咬传播,蚊子叮了登革热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毒就会在蚊体内大量复制,它再叮咬其他健康人时,就会传播病毒,从而导致登革热的广泛传播。
警告3:无特效药 二次感染可致休克
疾控专家指出,目前对登革热无特效疗法,也无有效疫苗可以预防。因此,最简单的办法只能是避免被蚊子叮咬,同时出现疑似症状后及时就医。此外,就算得过登革热,也别以为在此波流行中“可免疫”,因为患者感染一种血清型康复后,产生的免疫对同一血清型病毒免疫力可持续1~4年,对其他三种血清型病毒感染无交叉免疫力,因此可以发生二次感染。而二次感染登革热病毒,会导致登革热出血和登革热休克综合征。
布雷图指数:
布雷图指数是评价一个地区伊蚊密度的指标,也就是平均每百户内有伊蚊幼虫(孑孓)孳生的容器数。
记者了解到,广州将在最近两周内公布市内蚊媒监测分级指数——布雷图指数,既是给市民的灭蚊提示,也是对相关地区进行灭蚊工作的督促。
广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杨智聪解释,布雷图指数是评价一个地区伊蚊密度的指标,也就是平均每百户内有伊蚊幼虫(孑孓)孳生的容器数。比如在某社区50个家庭中发现80个容器,在其中的10个容器中发现了有孑孓孳生,那么这个社区的布雷图指数就是10÷80×100%=12.5。布雷图指数在5以下则属于安全范围;如果该指数高于20,则意味着一旦社区中出现病例,就可能在该地区造成登革热的流行。
省疾控中心副主任邓惠鸿介绍,雨天频繁,积水无法一次性彻底清除,要使清理积水、灭蚊工作成为常态。
预防措施:
防蚊措施
水生植物应每隔3至5天换一次水,并洗净根部和容器,以防残余的蚊幼虫和蚊卵黏附在水生植物根部和容器壁上。水生植物砂养时,以水面不超过砂面为宜。如果像盆养莲花这样的植物无法换水,建议向爱卫办申请灭蚊缓释剂,可15天至1个月灭杀蚊卵。
清除各种闲置容器积水,如盆、缸、罐、碗、杯等,并将其倒置,清除无用的容器;注意花盆托盘积水,每天予以清除。
废弃的轮胎应清除掉,否则应放置在室内或用防雨布盖起来。有积水的轮胎,应倒去积水,并用干布吸干,然后妥善放置。
除了上述措施外,将杀虫缓释剂投放于难以清除或不能清除的积水(如水生植物、车库积水井等)中,可以长期保持对伊蚊幼虫的杀灭作用,避免其孳生。
个人防护
午休时挂蚊帐,白天在绿化带、林带等户外活动时,尤其是在登革热流行区,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应用驱蚊油喷涂在暴露的皮肤上(颈、手臂、腿等部位)。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上午7-9时、下午4时到黄昏)在树阴、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用家用气雾杀虫剂向床底、门背、柜背等隐蔽处喷杀成蚊。家庭应安装蚊帐、纱门、纱窗等实物屏障;适时使用蚊香、电子驱蚊器、电蚊拍、防蚊灯等装备。
发生登革热暴发流行地区的居民,应主动配合城管、爱卫部门入户调查蚊媒密度。在登革热流行季节或者到登革热高发国家旅游回来,如果出现发热皮疹应尽快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流行病学史以助诊断。
名词解释:登革热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登革病毒的主要媒介是伊蚊(花斑蚊)。登革热常见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其中以南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缅甸、印度、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孟加拉等较为严重,近30年来,广东也常有登革热病例出现。登革热病毒共有四种不同血清型,每一型均可引致登革热及更严重的登革出血热。(摘自《广州日报》2014年9月3日A1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