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刚回到科室,一句不和谐的声音蹿到医生办公室来——一位年轻家长向我们吼道:“你们医生对我的儿子下了什么鬼药?住院三天一直都发烧,现在烧刚退了,儿子全身却起了疙瘩,你们是怎么回事?”我们心里清楚,这是“幼儿急疹”,发热三天后热退疹出,是特征性表现。经过我们医生耐心的解释后,家长终于接受了。第二天孩子疹子开始消退,最后患儿安心出院。
现在,小孩是父母以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掌上明珠。孩子一生病,家属难免特别紧张,容不下一点小问题,想的是药到病除,要的是立马见效。因此,孩子生病的诊断、病程、并发症以及预后,甚至发病机制等等,都得向家长说明,至少也要简单的讲述,让家长明白。家长明白了,也就放心多了。
其实,有时候,医生多一点耐心,把复杂的医学术语尽量简单化地向焦急的家长解释清楚,这样也就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和争吵,家长也会更加放心的把孩子交给医生。
就这个例子来说,接诊医生在接诊病人时多用一分钟提醒病毒感染后可能出现的病毒疹等情况,之后就可能不必花好几十分钟来向病人解释。每天在医院救治病人,总是能遇到各种各样类似的例子。比如,当医生开医嘱要输注“阿奇霉素”时,医生可以多提醒一句,向病人说有可能出现胃肠道反应,当病人真的有不舒服的感觉时,也不致随便骂医生,怪医生不会开药;又如补钾治疗时,可能出现输液针口疼痛刺激;在使用654-2等药品时会口干、脸红等等……
如果每一位医生在看病过程中,多一句提醒,多一份人文关怀,那么病人及家属也会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自然少了误会和事后费时的解释了。这样,医患关系及医疗环境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改善。(摘自2014年09月18日 增城日报第A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