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雨后初晴的早晨,太阳极力从厚重的乌云间探出半个脑袋,透过湿浊的空气,争分夺秒地用光和热温养大地。正值雨季,万物复苏,生机盎然。雨水滋养着一方水土,一方草木,同时也滋养着形形色色的病毒和细菌。流感盛行,最近的两个星期里,急诊和夜诊病人剧增,不断地刷新着门诊人数和输液人数的历史记录。急诊医生和护士们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不休的值夜,看到云层里透出来的这缕阳光,他们长舒一口气——终于又熬到了天亮。接班的护士和医生陆续穿上工衣,忙碌的医院又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高考十年,工作五年,从我踏入医学院校的那一天算起,几乎每天都在与疾病和患者打交道,每天都在思考和探讨着“医学”这个课题。有同事说日复一日,在医院里看过太多的生离死别会让人感情麻木,但每一次面对疾病横行,直面一个个焦急落寞的眼神,心中依然会黯然叹息,医学,真的要背负太多的责任和期许。
遥想当年,我刚刚踏入大学的殿堂,就掷地有声地许下诺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我原以为医学需要绽放,战胜疾病,解除痛苦,救死扶伤,重燃生命之光,鲜花和掌声同在,赞美和感激不绝于耳。在不同的疾病与难题中一路高歌,旗开得胜,在不断的治愈与成功中让医术得到升华。只要我们付出努力,就能战胜疾病,只要我们不倦学习,就能克服一切疑难杂症。
可时至今日,现实的骨感和残酷却让我感到困惑。“非典”,禽流感、登革热、麻疹、手足口病……医学在进步,可是病毒却每每走在了医学的前面。在这场与病毒的赛跑中,我们几度落后,又几度奋起直追?懂得越多,就会越是感觉到人类能够完全战胜的疾病越少,越感觉到肩头的任务艰巨;治愈的病人越多,越是感觉到医生要为患者解决难题,真的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投入;工作的时间越长,就越是感觉到医生的精力真的是太少太少……
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长眠着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特鲁多医生,他的墓志铭久久流传于人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行医人:“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中文翻译简洁而富有哲理:“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关于医学,我一直理解为仁术。仁,是医德;术,是技术。治愈需要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积累。医学不能治愈一切疾病,医生不能治愈每一位患者。但精力所至,让尽可能多的患者得到帮助,让我们手中的每一位患者得到安慰,不丧失希望,勇敢与疾病斗争,竭我们的能力和智慧,让疾病得到控制,让患者减轻痛苦,这些应该是医学的意义所在。
可是我们有时会遭到误解,背负骂名,因为一少部分的害群之马,我们常被指责,被声讨,被推上舆论口诛笔伐的风口浪尖。我们常常得不到体谅,小孩的血管很细,很幼嫩,没有哪位护士能够保证每次都能一针扎进血管成功输液;有些病情确实复杂,容易混淆,没有哪位医生可以保证不做任何检查就能诊断准确,药到病除;有些病程确实比较漫长,容易反复,也没有哪种治疗方案会说一步到位,一劳永逸……
借用一句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同样,医学需要病人作为载体。很多时候,一位医生的高度并不取决于他的仁术有多高,而是取决于承载他的“水”有多高。水漫舟覆,覆舟上又承载了多少人的健康和希望?最终只能两败俱伤,一损俱损。相反,舟水相容,水有多高,舟就有多高!(摘自2014年07月17日 增城日报第A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