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医务工作者对陆笙老师的记忆
前段时间,哀闻陆笙老师辞世的消息,心情无比悲痛,我们失去的不仅是文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更重要的,失去了一位启蒙心灵的良师益友。
我大学期间的一个暑假,在高中恩师的引荐下我认识了陆笙老师,并有幸跟随陆老师一起撰写了《增城市旅游系列丛书之一——走进福和》。在搜集编写资料的那段时间里,我们每天都在福和的山间小道中穿行,足迹几乎遍布了福和的每一个村落。我们搜集了很多很有历史价值的文化素材,陆老师都会跟我们分享他对这些素材的见解和思考,深刻而且独到,那是对事物本质的探讨。每次和他交谈,我都会觉得获益匪浅,满载而归。
记得有一次吃饭的时候陆老师和我们谈起了我的职业——医生。他说他也曾经是个赤脚医生,每天在乡镇农村为老百姓看病,当时他们那一代人两袖清风,思想比较单纯,本着的就是救死扶伤的心理,遇到病症就漫山遍野地找中药、挖树根,看到病人吃了自己的草药康复了,心头就跟完成一部文学作品一样高兴。他说现在时代变了,社会在进步,病症对医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病人对医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当医生肯定要蒙受非常大的压力。他教导我说,要想在这样的形势下当一名好医生就必须做到四个字:心平如镜——无论你内心承受了多大的压力,付出多少不为人知的血汗,背负多少苍白的理想,可是,阴暗的一面永远在背后,呈现在病人面前的,永远是你最明亮,最干净的那一面,真诚,并且洁白……
当时我少不更事,对这些话还不是很理解。毕业之后,在医生岗位上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医生有时也难免陷入灰暗的境地。从医过程中,有时会遇到病人的怀疑和误解,需要耐心的解释;有时会遇到源自各方的挫折和压力,需要勇敢地正视;有时会遇到爱莫能助的疾病和痛苦,需要不懈地努力,坚持到底……难免会在理想与现实当中困惑,陷入利益和良知的斗争,每次想起陆笙老师的那番话来,都会有拨开迷雾的感觉。想得太多,烦恼就越多,回归原点,医生就是治病救人,这就是最本质,最干净的那一面,也是病人最渴望看到,而且也是唯一希望看到的那一面。
陆老师后来弃医从文了,他的名气很大,工作也很忙,但他却从来没有辜负过他的一身医术。他跟我说,在他从文的这些年里,每次有人遇到奇难杂症上门造访,他都会本着慈爱之心,赠医施药,不取分文。他说医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心平如镜地将最真实的病情和最有效的治疗反馈给患者,无论是亲属,还是路人,他们过来看病肯定都蒙受了很大的痛苦,作为医生,要治疗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痛苦,不要忘记,还要抚慰每位患者受伤的心灵。至于背后的付出和血汗,不能用患者的利益来交换。
后来每次见到陆老师,我都有意无意地跟着陆老师谈及医学这个话题。我发现他的医学经验很丰富,每次交谈都能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他对医学的动态也有着密切的观察,对一些新的医疗设备和技术也很感兴趣,时不时和我探讨。他让我深刻感受到,学医,犹如逆水行舟,必须终生学习,医生有治不完的病,就有学不完的知识。知识丰富了,态度和蔼了,给病人治病就自然事半功倍了。
后来工作渐忙,和陆老师见面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直至得知陆老师逝世的噩耗,一时难以接受。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脑海中不断浮现陆老师那和蔼的面容和那副让人难忘的大眼镜,还有他跟我说过的话。每次路过仪容镜,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我都会告诫自己,不要忘了陆老师的话,要用最诚挚的态度,最真实的感受去治病救人,悬壶济世……
某日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个图片:一个身穿蓝色衣服的女孩跪在一条水沟旁边,在众目睽睽之中,为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抢救,甚至反复地进行人工呼吸,态度认真,动作标准,一直坚持至救护车到来……这位被人誉为最美丽女孩的九零后护士,衣服跟天空一样蔚蓝,心灵也和天空一样干净,明亮,她让我想起了陆老师,因为在她身上,我找到了医平如镜更具体、更实在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