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约有60%的慢性乙肝患者的e抗原呈阳性,即通常所说的“大三阳”。这样庞大的一支队伍往往不知不觉站在了人生健康路口上:不加控制向左走,患肝硬化、肝癌风险大增;严加控制向右走,实现乙肝病毒DNA转阴、e抗原消失,意味着离科学停药又近了一大步。
肝硬化、肝癌是慢性乙肝最常见的两种并发症,也是严重影响患者寿命的“终极杀手”。在日前召开的第八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学术会议上,北京地坛医院成军教授指出:“2005和2010两版《中国慢性乙肝防治指南》都把预防肝硬化、肝癌作为乙肝治疗的根本目标,切断从慢性肝炎进展到肝硬化的链条,成为乙肝治疗的头等大事,首先在药物的甄选上,要选择具备较强抑制病毒能力的抗病毒药物,帮助将乙肝病毒DNA抑制到一个检测不到的水平。”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万谟彬教授则表示:“患者关注的另一个需求是能否避免终身服药。”有调查显示,正在接受乙肝治疗的患者, 近25%只能接受为期1年的治疗。长时间用药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患者担心的耐药、药物不良反应、长期经济负担等,并且由此给患者以及家人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
据了解,在中国,大约60%的慢性乙肝患者的e抗原呈阳性,即通常所说的“大三阳”。专家指出,如果这部分患者服药后不仅乙肝病毒DNA转阴,还出现了e抗原血清学转换,即e抗原消失,e抗体出现,就说明患者机体的免疫状态得到了改善,乙肝病毒的复制可以通过机体本身得到很好的控制。
“临床上,这种HBV、DNA被抑制到检测不到,以及出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我们通常叫做‘双达标’,一旦出现‘双达标’, 一方面预示患者肝硬化、肝癌的风险的大大降低,预后大大改善,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如果再坚持一段时间的规律治疗,他们就有希望实现科学停药。”万谟彬指出,“双达标”是实现上述两点患者需求的前提,目前国内上市的口服抗病毒药物均能不同程度帮助患者接近、兑现“双达标”。
专家表示,光有药物还不够,还需要正确治疗方案。“临床上已经有四种核苷酸类似物,这些药物就像是医生手中的武器,如何用好它们,使其发挥最大优势十分重要。优化治疗就是24周时,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调整治疗方案,从而保证最佳的个体化治疗。”专家表示,两项大型国际临床试验提示,患者应坚持复查随访,根据24周乙肝病毒DNA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抗病毒效果。(摘自2012年6月14日 广州日报B1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