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困难、活动能力下降等是即将进入急性加重期的信号,患者应警惕
“春季是慢阻肺的高发期,急性加重也更易发生,相当于肺部的‘火山爆发’,因此慢阻肺患者应高度重视预防工作。”在日前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的“慢阻肺防治达人集结号”广州站活动启动仪式上,广东省医学会呼吸学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灿茂副院长指出,最新版的慢阻肺全球创议(GOLD指南)首次强调了慢阻肺急性加重风险和症状的评估,并将长效抗胆碱能药物推荐为需要接受维持治疗的慢阻肺患者的首选药物。
慢阻肺“作恶”多由急性加重造成
慢阻肺是一种逐渐削弱患者呼吸功能的破坏性慢性肺部疾病,被称为是呼吸道疾病中最“不动声色”的隐形杀手。从病情发展来看,慢阻肺分为“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由于疾病进展隐秘,患者在日常“稳定期”时疾病特征不明显,却在“急性加重期”时症状骤然出现或症状急剧恶化。
谢院长指出,大部分与慢阻肺相关的医疗、经济和社会经济影响都是由急性加重所造成。许多慢阻肺患者每年内可能“爆发”两次以及多次的急性加重,而每一次的急性加重都可能会导致症状及肺功能不可逆转的恶化,严重时还可能出现较重的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并发症,从而加快疾病进程,增加死亡风险。一项针对急性加重期慢阻肺住院患者的研究表明,因急性发作而住院次数增多的患者,其死亡率有明显升高。
据悉,急性加重是慢阻肺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而住院则被认为是发生慢阻肺相关费用的主要原因。急性加重期间产生的相关费用占到了一般患者整体治疗费用的40%~70%,这将大大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慢阻肺急性加重 “重在预防”
预防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重要性正日益得到关注。作为当前全球在治疗慢阻肺领域最权威的风向标,最新修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创议以患者为中心,针对急性加重风险和慢阻肺症状进行了重点评估,并将防治急性加重作为治疗稳定期慢阻肺患者的一项关键目标。
“这意味着慢阻肺的治疗模式已经改变,将降低急性加重发生风险纳入疾病管理已经具有充分的证据。”谢院长表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到2020年,慢阻肺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这一疾病在其处于轻度阶段的时候常常会被漏诊。更新的评估对疾病的复杂性和目前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从而使我们能够为患者度身定制优化的慢阻肺管理方案。”
谢院长指出,目前慢阻肺治疗的关注重点除了在“急性加重期”需要进行抗感染、激素等治疗之外,更重要的是在“稳定期”时就能够未雨绸缪,通过使用包括长效抗胆碱能药物在内的维持治疗药物来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急性加重。
呼吸困难、活动力下降 需引起警惕
其实,慢阻肺并不是无迹可寻。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活动能力下降是慢阻肺的主要症状。但是大多数人在发病初期都未引起警觉,而当出现了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已多属于中晚期。而很多大型研究都表明,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越差,病情越重,发生急性加重的可能性也明显增加。
谢院长强调说,如果患者出现了呼吸困难、活动能力下降等疾病晚期才出现的症状时,往往便是患者即将进入相对频繁发生急性加重阶段的预警信号。因此在病情恶化、出现频繁急性加重前及时展开治疗,是降低慢阻肺疾病危险的关键。
此外,除吸烟这一导致慢阻肺的主要因素外,粉尘颗粒造成的空气污染、反复的呼吸道感染都会增加患慢阻肺以及急性加重的危险,也日益引起关注。
“今年两会,‘PM2.5’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PM2.5’是指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是造成阴霾天气的‘元凶’之一,能负载大量污染物和病菌,直接进入肺部,增加慢阻肺的疾病风险。”谢院长说,“目前正处于早春,气温变化大,更易让慢阻肺急性加重的‘爆发’蠢蠢欲动。”谢院长提醒,慢阻肺患者在避免或防止粉尘、烟雾及有害气体吸入的同时,更应坚持使用长效抗胆碱能药物进行长期维持治疗,并可通过戒烟、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呼吸康复锻炼等多种方式科学综合治疗。(摘自广州日报2012年3月25日B1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