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只能解决局部血管病变,不能解决整条血管问题,更不能解决全身血管问题
●药物治疗和生活调养是防治支架内再狭窄的基础,但定期检查也很有必要
医学指导/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吴伟教授
支架问世改变了冠心病治疗格局,但术后出现的支架内再狭窄现象,仍旧是当前冠脉介入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临床上,放置了支架的冠心病患者“回炉”(因支架内再狭窄需重新介入或作其他治疗)的比例高达10%~20%。因此,专家提醒患者不要认为做了支架手术就“一劳永逸”。出现胸痛等症状不要在简易门诊自行买药,一定要及时做相关复查,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用药治疗,调整好生活习惯,以免旧病复发。
现象
支架术后10%~20%再“回炉”
一位44岁的中年男子6年前因急性心肌梗塞植入了一枚药物支架。前几周的一天,男子突然胸痛难忍,冷汗直冒。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救,做冠动脉造影显示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及时“回炉”抢救解除了威胁。
“临床上,这种病例并不少见。我接触过的支架植入术患者中,‘回炉’的比例高达10%~
20%。”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吴伟教授称,支架的问世确实改变了冠心病治疗的格局,使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为现代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即使随着支架技术的发展,更先进的药物涂层支架被应用于临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临床上药物涂层支架置入后仍无法完全杜绝支架内再狭窄。
释因
支架缓解症状 无法解除病因
“可以说,长期以来,支架内再狭窄一直是困扰冠状动脉介入疗效的一个主要问题。”据吴伟介绍,早年采用单纯球囊扩张冠脉狭窄病变处,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高达50%;后来发展到用裸金属支架扩张冠脉狭窄病变处,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降到20%~40%;如今,用药物涂层支架,支架内再狭窄率进一步降低到5%~10%,一些特殊病变可能还会更高一些。
吴伟解释说,支架手术虽能尽快改善放置部位的病变血管狭窄问题,缓解局部心肌缺血症状,但病因仍无法解除。另外,药物涂层支架置入后,药物在减轻血管再狭窄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延缓了病变部位内皮对支架的完全覆盖。所以发展到晚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支架贴壁不良、载体或金属局部出现过敏性血管炎。如果未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可诱发血栓的形成,使原先病变的部位出现再狭窄,甚至不得不再次考虑“回炉”手术。
探索
清热解毒助抗炎 改善心绞痛症状
吴伟介绍说,冠心病的病症与我国古代医家所讲的“胸痹心痛”症相近似。介入治疗后,病变部位的斑块只不过是被“挤”在支架之外,而患者本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趋势仍在。从中医的角度来讲,病人的病证本质不变、病邪依然存在。此外,支架置入是对血管的一种人为的损伤,可加重局部的炎症和水肿,这种炎症病变仍可在人体内继续“燃烧”。
临床上,吴伟观察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多伴有舌暗红、苔黄腻、口干、口苦、大便秘结等热毒血淤表现,他因此提出其病理因素主要是热毒、血淤、痰阻。特别是岭南地区多湿热,动脉粥样硬化热毒、血淤症候可能更常见。
针对这些因素,吴伟探索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法对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支架术后不稳定的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发现对降低患者的“回炉”率、改善心绞痛症状确实有帮助。
提醒
预防再狭窄 应定期复查
“支架只能解决局部血管病变,不能解决整条血管问题,更不能解决全身血管问题。”吴伟提醒说,药物治疗和生活调养是防治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血栓以及其他血管粥样硬化的基础,但定期做包括血压、血糖、血脂等相关检查也很有必要。
1.药疗调养
支架术后,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血栓药物并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彻底戒烟限酒,坚持少盐、少油的清淡饮食和规律的生活作息,适当锻炼身体、控制好体重。
2.定期复查
正如前面讲到的,支架手术只能改善病变血管狭窄问题,缓解局部心肌缺血症状,无法解除病因。所以,术后定期检查尤为关键。一般检查的项目包括血压、血糖、血脂等几项指标,这些指标控制良好的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风险相对下降;如果控制不好,特别是本身就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脑血管病者,发生再狭窄或其他部位出现狭窄的几率会增加。若再次出现胸闷、胸痛甚至频繁的心绞痛症状,则应尽快就医,做心电图、心超、心肌酶谱等检查;结果若有异常,必要情况下再次做冠状动脉造影查清支架内情况,以便及早干预。(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翁淑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