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听力初筛没通过的绝大多数都没问题,可自行恢复,只有万分之四五的是双侧神经性耳聋,需及早干预
一个月前,市民王小姐喜诞麟儿。可是这份喜悦很快蒙上了阴影:宝宝没有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医生告诉她,要在宝宝42天时再带宝宝复筛。这一个月里,王小姐一家如坐针毡:“难道我的宝宝一出生就听不见?”
广州市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断中心主任、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耳鼻喉科听力中心主任罗仁忠介绍,新生儿听力筛查没通过,家长不需太担心及悲观,其中绝大部分是可以自行恢复的传导性耳聋,需要干预的双耳神经性耳聋在广州新生儿中发生率仅为万分之四至五。但一旦宝宝确诊神经性耳聋,需要尽早进行声音刺激。另外,五成神经性耳聋是遗传,如果家长想生下一胎,再怀孕前要检查有无耳聋基因。
医学指导/广州市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断中心主任、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耳鼻喉科听力中心主任罗仁忠
听力初筛没通过,绝大多数没问题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运用电生理技术对新生儿的听力状况进行的客观快速无创的检查。出生3天后进行耳声发射检查(OAE)初筛,假如没通过,出生42天要进行复筛。
“但是,无论是初筛还是复筛,都只是简单的听力检查方法,不通过只是表示怀疑有问题,不一定就是严重听力损失。”罗仁忠提供了一组数据,借以告诉家长,即使孩子初筛不通过,也不必有太大的心理负担:“国际上对新生儿听力筛查有一套标准:第一次筛查的不通过率不可能超过15%,超过15%不通过,就是机器有问题了;而第二次新生儿筛查,不通过率应该不超过3%。”也就是说,听力初筛不通过是一个相对“大概率事件”,复筛不通过的比例已经大幅下降。
可是,如果初筛和复筛都未通过,就要在宝宝两至三个月大时到经卫生部门许可的听力评估医院,做详细的听力评估,才能确定宝宝的听力到底有没有损失。国际上,经听力评估确认听力问题的新生儿比率为千分之三。
“但是,这个千分之三的数据没有太多意义,因为其中包括传导性听力损失、神经性听力损失、一只耳以及两只耳听力损失的情况。而只有双耳神经性听力损失需要干预。”罗仁忠说,根据广州市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断中心的结果,新生儿中最终确定为双侧神经性耳聋的比例仅万分之4至万分之5。绝大部分初筛或复筛不通过的新生儿,实际上听力都没问题。
神经性耳聋早期干预可以聋而不哑
那么,初筛复筛相对较高的不通过率原因何在?为什么只有双耳神经性听力损失需干预?罗仁忠解释,小儿听力是一个逐渐发育成熟的过程,有部分筛查不通过的情况,属于传导性听力损失,随着年龄增长可自行恢复,“传导性听力损失和神经无关,只是因为小宝宝的中耳还未发育好,或者中耳腔里残存有羊水,导致传导通路有问题,很多都不需干预自己就会好,最多也只需做一个小手术。”根据大量数据观察,新生儿6周后中耳腔里残存的羊水绝大部分已经消掉了,功能较完善,传导性听力损失可以恢复,因此复筛的时间定在出生后42天。
而神经性听力损伤进行早期干预非常重要。“听力损失的孩子只是耳神经出了问题,但负责分辨声音的听觉中枢没有问题,语言中枢也是好的。但如果快速发育长期没有任何刺激,会萎缩、退化。最后不仅听觉,说话也受影响,因聋致哑。”
神经性听力损失在重度以下的宝宝,大部分只需要配戴助听器,极重度听力损失的宝宝,早期配戴助听器可以避免听觉、语言神经中枢退化,到1岁以上(特殊情况半岁以上)照CT了解有无耳蜗畸形、是否适合做人工耳蜗,尽快通过人工耳蜗植入术,仍然可以回到有声世界,与人正常交流,若是5岁后才植入人工耳蜗,没有任何意义。“通过早期干预,孩子一定不会哑,很多孩子说普通话比我还标准。”
专家提醒:生过耳聋孩子,再生育先测耳聋基因
罗仁忠介绍,神经性耳聋有50%与遗传有关,耳聋基因有三种遗传方式: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占遗传性耳聋的八九成,爸妈不一定耳聋,也未必有家族史;还有伴性X遗传,多半是由于基因突变,由妈妈传给孩子,只要是男孩就会耳聋;每一代都有耳聋者就多半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引起,非常少见。
罗仁忠表示,耳聋孩子的父母如果想再生育,一定要先做耳聋基因检测。查出来耳聋基因的,可以通过产前抽羊水绒毛检验避免再生下耳聋孩子,但是因为导致耳聋有很多基因,还有一半耳聋基因尚不明确,查不到耳聋基因有极小的可能还会生下耳聋儿。
另外,耳聋家族史、小孩早产、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颅面部畸形、高胆红素血症、出生时重度缺氧、妈妈怀孕前三个月有特殊病毒感染(风疹、疱疹、麻疹、巨细胞)等,都是听力损伤的主要高危因素。
贴心提示:贫困患儿家庭,可申请人工耳蜗救助
目前,人工耳蜗大约18万元/个,费用较高。罗仁忠介绍,中央财政拨款的人工耳蜗国家救助项目,近年来每年给广东省200个救助名额,每个地区有10个名额。如果患儿的家庭较贫困,达到条件的,可以到地级市残联申请。
申请条件:双耳重度或以上的神经性耳聋;学说话前就聋了的,做人工耳蜗的最佳年龄是1~5岁;配戴助听器无明显效果;家庭对人工耳蜗期望值适当;不能有人工耳蜗禁忌症。需要有当地户籍,有相关家庭收入证明,患儿不能同时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罗仁忠介绍,广东省5个专家每年进行评估,对符合条件者进行公示,通过后就可获得救助款。(来源:广州日报 记者:伍仞 通讯员:周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