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后开车交通事故率为87%,而服用抗过敏药后交通事故率为72%,驾驶员应高度警惕
生活实例
32岁的龙先生近日患上了过敏性皮肤病。上午11时,他服用抗过敏药后,本想遵医嘱小睡一会,不想公司突发急事,便急匆匆驾车上路。下午13时许,他在一条靠近中间护栏的车道上行驶,不由自主开始犯困,注意力难以集中。疏忽中,龙先生车的车轮往左一转,车头左侧刮蹭到护栏,紧接着“啪啪啪”响,三组隔离栏倒在地上。幸亏对面行驶的车辆及时避开,才没撞上。这令人心悸的一幕原来是抗过敏药惹的祸。
酒后开车有危险,人人皆知。殊不知,服用某些药物后,驾车发生交通事故的比例也很高。例如,临床上常用的抗过敏药,如非那根、苯海拉明、敏克静、乘晕宁、安其敏等,这些药物虽能有效地治疗过敏性疾病,但容易产生精神萎靡、乏力、头晕、视力模糊等不良反应,容易影响驾车安全,严重时甚至发生交通意外或伤亡事故。有资料证实,酒后开车交通事故率为87%,而服用抗过敏药后交通事故率为72%,对此,驾驶员应高度警惕。
那么,驾驶员患过敏性疾病后,可以服用哪些抗过敏药呢?
抗过敏药有抗组胺药、过敏反应介质阻滞剂、钙剂和免疫抑制剂等多种,其中,对驾驶员行车安全影响较大的是抗组胺药,主要是指H1受体拮抗剂。目前,将抗过敏药(H1受体拮抗剂)分三代, 第一、第二、第三代抗过敏药各有不同的优缺点。
第一代抗过敏药:
如苯海拉明、扑尔敏、酮替芬、赛庚啶、羟嗪等,该类药物一天需服用多次,嗜睡作用强,有口干、尿潴留等副作用。疗效略差,但胜在价格便宜。
使用建议:第一代抗过敏药嗜睡作用强,还有口干、尿潴留等不良反应,为了安全,不应在车辆驾驶期间使用。如需使用,睡前服药较好,既治病,又助眠。
第二代抗过敏药:
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伊巴斯汀、咪唑斯汀、白三烯等。该类药物一天服药次数少,嗜睡作用轻或几乎无嗜睡,无口干,对前列腺影响小,起效快,作用强。
使用建议:第二代抗过敏药是抗过敏治疗的首选。但是,年龄较大、前列腺肥大的男性服用时,仍要当心加重尿潴留。此外,大多数第二代抗过敏药,按正常剂量服用是安全的,但特殊体质的人服用这类抗过敏药时,会出现一定的心脏毒性(如心律失常等),需谨慎。
特别提醒:为确保驾驶安全,医生建议驾驶员在服用第一、第二代抗过敏药后,8~12小时内不要开车。
第三代抗过敏药:
如非索菲那丁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等。该类药物没有对特殊体质的人的心脏毒性,不良反应轻。疗效好,价格较贵。
使用建议:第三代抗过敏药,更新型,疗效更好,服用更放心。但要注意的是,若患者伴有肝功能不良,此时,可选用西替利嗪,因其从肾脏排出。
除上述单纯的抗过敏药外,感冒药中的抗过敏药因以“复方”制剂的面目出现,往往易被大家忽视,其中,常用的有扑尔敏(即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其嗜睡、困乏、减弱注意力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对驾驶安全同样有很大杀伤力。
专家提醒:高血压驾驶员使用第三代抗过敏药
高血压患者应慎用第一、第二代抗过敏药。第一代抗过敏药虽对心脏影响较少,但也会引起心跳过速或过缓、心慌、头晕、血压下降,使心衰加重;而第二代抗过敏药中的阿司咪唑、特非那定对心脏的毒副作用已被肯定,均已被淘汰;第二代中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汀等在正常剂量下是安全的,但不宜长期使用。第三代抗过敏药,它们对心脏的不良反应较低,高血压患者可以使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用药期间,患者要经常监测血压变化。(来源《广州日报》2013年8月6日B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