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民医院产科门诊里,四五成病人是患妊娠糖尿病的准妈妈
●预防妊娠糖尿病,可以减少米、面摄入,改食煮的原味燕麦
●如果有高危因素,妊娠糖尿病筛查应提早至16周
“皮厚馅小”、诞下“满月脸”巨大儿,在如今的产科并不少见,都是妊娠糖尿病惹的祸。家人厚待导致孕妇贪嘴等不当饮食,再加上“重点保护”下的娇气,不爱运动,结果是妊娠糖尿病高发。据统计,广东省人民医院产科门诊里,四五成病人是患妊娠糖尿病的准妈妈。专家提醒,孕妇妊娠糖尿病筛查一般在怀孕24~28周进行,但如果有高危因素,应提早至16周进行检测。九成妊娠糖尿病无须药物治疗,但须在医师专业指导下格外留意饮食和加强运动。
现象:产科门诊四五成是妊娠糖尿病
小楠怀孕20周就开始“见红”,送院后子宫开口九指,医生无奈手术取出其腹中死胎。准妈妈阿虹,怀孕过程整整胖了30公斤,全家都期盼着她生个胖小子,谁知宝宝生下来竟只有2.5公斤,严重“皮厚馅小”。阿芬上个月生产,女宝出生时重达4公斤,而且长着一张“满月脸”,背厚肩宽,生产时阿芬差点因“肩难产”送命。
“这些都是孕妇妊娠糖尿病惹的祸。”广东省人民医院产科副主任医师江燕萍指出,准妈妈们在全家优待下贪嘴,导致高脂、高糖、高油、高热量等不正确饮食,再加上“车出车入”,不舍得孕妇运动,结果导致妊娠糖尿病找上门来。
“平均每个病室里,住着3个糖尿病准妈妈。”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广东省人民医院的产科诊室里,妊娠糖尿病人占求诊总量的40%~50%。
危害:糖尿病胎儿成人后问题多
孕妇妊娠糖尿病专指孕妇怀孕前没有糖尿病,怀孕后因营养补充过度、缺乏运动所导致的血糖异常。
妊娠糖尿病容易导致死胎。在孕早期,血糖过高,可能导致胎儿畸形;在孕程中,则会影响胎儿的肺部发育,容易导致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妊娠糖尿病容易引起羊水过多。专家介绍,尤其是在孕后期,孕妇血糖高则胎儿血糖也高,高血糖促使胎儿不断排尿,而后期羊水主要来自胎儿的尿液,所以羊水会越来越多,“肚大胎小往往就是这种情形”。羊水过多,会引起胎位异常、子宫收缩不好,导致早产、难产、产后出血等严重后果。
巨大胎往往在血糖控制不好时出现,不仅胎儿异常——骨架不大,却满月脸、背厚肩宽,还易导致分娩并发症“肩难产”,即娩出了头,肩膀卡在骨盆出口处,可造成胎儿锁骨骨折、臂丛神经受损遗留后遗症。
就算逃过了死胎、早产、难产的风险,产妇还要面临着产后出血、产后感染的风险,伤口好得慢;对于胎儿,则可能立即发生低血糖,增加缺钙、黄疸的发生率,远期而言,孩子长大了,成年后患各种代谢性疾病的可能性也增大。
治疗:九成妊娠糖尿病无须药物治疗
妊娠糖尿病危害那么大,应该如何降血糖?“超过九成的妊娠糖尿病不需要使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江燕萍认为,妊娠糖尿病主要是由于怀孕期间的饮食和运动没有控制好导致的,绝大部分妊娠糖尿病患者,通过单纯的饮食控制和运动管理都可以控制血糖,比如采取多餐方式以及多运动等。她建议,最好听从营养科医师的指导,这样可以在控糖的同时照顾胎儿的正常发育。
“只有孕前存在糖尿病,长期用药的患者现在合并妊娠,或妊娠糖尿病患者通过生活管理不能控制血糖的情况下,才有必要使用胰岛素。”江燕萍说。
饮食预防:切忌水果当饭食
要预防妊娠糖尿病,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低糖、低脂肪、高蛋白质、高纤维素饮食,再加上少吃多餐。“可减少以米、面为主食,改食煮的原味燕麦。”
多吃水果,有益无害,这是大多数孕妈妈的认知误区,有的人因为胃口不好,还干脆拿水果当饭食。专家建议,要预防妊娠糖尿病找上门,一定要少吃西瓜、橙子、葡萄等太甜的水果,改为西柚、猕猴桃、青苹果等。蔬菜方面,最推荐可降血糖的苦瓜、南瓜、西芹等。肉类应尽量选择低脂肪高蛋白的肉,如猪瘦肉和鸡肉。作为营养补充,牛奶可以天天喝,与鸡蛋、燕麦一起做早餐。
预防妊娠糖尿病的另一要务就是戒懒戒娇气,孕期加强运动。专家介绍,散步是最适合孕妇的运动方式,可以稍微走得快一些,走得微微冒汗即可,不要大汗淋漓,更不要跑。运动时间最好是在三餐后,吃完饭半小时之后出去走一走。
特别提醒:高危人群应提早监测血糖
一般来说,妊娠糖尿病筛查(简称糖筛)是在怀孕24~28周才进行,但江燕萍提醒,有五大高危因素者,应提早至第16周监测血糖。
第一次产检时,产科医生首先会评估孕妇的高危因素,有糖尿病家族病史、羊水量过多、胎儿早期发育过大、上一胎发生过妊娠糖尿病、曾经发生过不明原因死胎等,皆可判断孕妇的妊娠糖尿病发生风险。存在这些高危因素,糖筛就要提早至第16周。
一旦发现有妊娠糖尿病,要密切注意控制血糖。可以买个血糖仪在家,坚持每天餐后两小时进行一次血糖监测,监测值在6~7之间可谓正常。
孕妇产后,由于胎盘出来了,随着激素水平下降,大部分妊娠糖尿病患者糖耐量可恢复正常。不过,仍旧有产妇可能有持续高血糖、糖尿及糖耐量减低,因此,产后42天,务必再做糖耐量监测。
专家提醒,部分人可能发展为糖尿病病人,而且妊娠糖尿病患者在中年后成为糖尿病患者的风险增加,更应注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好血糖控制。(来源: 《广州日报》作者: 何雪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