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情绪会使肾上腺素压力激素增高终致血糖升高。
●预防糖尿病保持良好饮食习惯和心态都至关重要。
最新的广东省糖尿病流调结果显示,20~74岁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12.6%,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20~39岁年龄段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记者从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日前开展的“代谢异常人群风险评估”义诊活动上获悉,职场中人已日渐成为糖尿病的“重灾区”。究其原因,除了职场中人不良的饮食习惯外,压力大、长期焦虑、情绪波动等心理因素也是诱因,因为生气、焦虑都会导致体内血糖升高。
▲病例:公关经理焦虑不安患上糖尿病。
今年35岁的李晓庆在一家公关公司任经理。在最近一次单位体检中,她吃惊地得知自己患了糖尿病。“我一向注意饮食,不胖,也没有糖尿病家族史,怎么会得上糖尿病呢?”经过医生分析,她才明白,自己得上糖尿病主要跟她这半年来一直紧张焦虑有关。“这半年来,我负责的大活动一个接一个,每一个活动都感觉已经耗尽了心力,但一忙完,又得赶紧投入下一个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她说,她几乎每天都处在焦虑中,“这半年来,我几乎每一天都过得提心吊胆的,经常做梦都梦到哪位该请的领导临时变卦了,或当天接嘉宾的车没有落实。”
▲分析:焦虑情绪会让肾上腺素和压力激素增高。
据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陈小燕介绍,最新的广东省糖尿病流调结果显示,广东省20~74岁的居民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6%,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20~39岁年龄段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这说明广东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处于快速增长期,并呈年轻化趋势。”陈小燕说,而且这一年龄段的人,大多都属于正在拼事业或事业正处于上升期的职场人士,成为糖尿病的“重灾区”。
陈小燕介绍,糖尿病属于心理生理疾病,其发病是一种综合性的原因,不仅涉及生理、社会因素,更涉及心理因素。现代人大多处于高糖、高蛋白和高脂肪的饮食环境中,饮食结构不合理、运动量减少、生活无规律,使得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
“很多人不知道,生气、紧张、焦虑等情绪也会导致血糖升高。”陈小燕说,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过度的紧张压力状态,不能得到良好的松弛和调整,身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肾上腺素和体内皮质醇就会增高,因此产生的压力激素也会增高,体内大量分泌应激激素,透支了分泌系统的“寿命”, 致使神经内分泌紊乱,代谢加快,加重各器官的负担和损害,如甲状腺、胰腺功能发生相应的改变,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血糖升高,破坏胰腺功能,逐渐增加对胰岛素的抵抗,最后形成糖尿病。
▲提醒:不要过于争强好胜和追求完美。
“一般而言,父母有糖尿病的,子女都是糖尿病高风险人群。”陈小燕说,父母一方有糖尿病的子女,患糖尿病的风险要高两倍,父母双方都有糖尿病的子女,患糖尿病的风险则高4倍。因此,凡是高危人群都应及早进行筛查和预前治疗,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患了糖尿病,除了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外,保持良好的心态也非常重要。
陈小燕说,首先要学会放松,减轻交感神经活动,从而减轻应激反应,以控制好血糖;其次,在心态上不要太争强好胜,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其实,心态建设应该从娃娃抓起,比如,不要从小就强化孩子什么都要拿第一的观念。”
▲相关链接:“降糖必须达标” 容易发生低血糖。
糖尿病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将血糖降下来,因此很多关注自身健康的患者盯着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恨不得用最猛的药一下子把血糖降到最佳水平。结果,一些人血糖波动过大,三头两日就出现低血糖。其实,2010年更新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已经打破了“降糖必须达标”的旧观念。广州有糖尿病专家指出,年老多病者降糖宜稳不宜猛。
据介绍,《指南》打破了“降糖必须达标”的传统治疗观念,首次提出了血糖控制目标应该个体化,治疗未能达标不应视为治疗失败,从而降低并发症的风险。日前,在广州一家由《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启动的“DPP-IV学院”的成立活动上,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蔡德鸿教授对《指南》进行解读时表示,并发症主要是指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他举了两个例子:
某男66岁,退休工人,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值为7.1%,未达到7.0%的正常标准,但血糖波动不大,日常工作能力正常,没有发生过低血糖。
某女68岁,退休教师,文化水平较高,很关注病情指标,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值为6.5%,但血糖波动大,幅度达6~8毫摩尔/升,每两三天就发生一次低血糖,常被别人送入院。
对于糖尿病人而言,血糖在3.9毫摩尔/升就算低血糖。蔡德鸿称,低血糖的早期表现是出冷汗、心跳加快、饥饿感明显,往往在没及时进食或过分运动后发生。发生低血糖时,患者容易出现恐惧、焦虑的情绪。血糖太低还可危及生命,因此只要发生过一次低血糖就值得警惕,就诊时务必告诉医生。血糖检测有助于避免低血糖的发生。他建议服用口服药控制血糖稳定的患者最好每天监测空腹血糖,每两周测一次7点血糖谱(三餐前后加睡前)。病情复杂者还要测得更频繁。
蔡德鸿表示,为了避免发生低血糖,建议患者降糖要慢一些,不求一步到位,可分阶梯降下来;糖化血红蛋白对年龄大、合并有心脏或肾脏问题的患者可适当放宽,如预期寿命短于5年的患者指标可放宽到8.5%。(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黄蓉芳、伍君仪) |